
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。重阳节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。它定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,因其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故而得名“重阳”。重阳节又称“重九节” “登高节” “敬老节”等。
重阳节的习俗
饮菊花酒
重阳节有“饮菊酒”的习俗。此酒被视为祛灾祈福的“吉祥酒”,故有“九月九,饮菊酒,人共菊花醉重阳”之说。彼时菊花盛放,赏菊、戴菊、饮菊、食菊等活动贯穿节日,形成“无菊不重阳”的文化特色。

食花糕
古人视重阳花糕为吉祥食品,借 “糕” 与 “高” 的谐音寄托“百事俱高”的美好期盼。史料《西京杂记》明确记载,汉代九月九日已有吃“蓬饵”之俗,此“蓬饵”便是早期的重阳花糕。

登高
重阳节处于仲秋之时,此时秋高气爽,登高成为最适配的活动。人们登高望远、饱览秋光,心中往往会涌起不同于平日的悠然与舒畅,尽显习俗与时节的巧妙呼应。

插茱萸
古人视重阳节插茱萸为辟邪求吉的重要习俗,具体形式多样:或佩戴于手臂,或插于发髻之间,或制成香囊随身携带,以此寄托对平安顺遂的祈愿。

重阳节敬老
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象征长久、长寿。古人将重阳节与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祈愿相结合,逐渐形成敬老的传统。汉代起就有在重阳节为老人祈福、送礼物的习俗,表达对长辈的关怀。1989年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“中国老人节”。

中华文化历来尊崇“孝道”,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,承载了对长辈的敬重与感恩。从古代的“孝治天下”到现代的家庭伦理,敬老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。重阳节成为弘扬孝道的集中体现,提醒人们关爱老人、传承美德。
重阳节的诗词
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唐・王维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《过故人庄》
唐·孟浩然
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
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
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
《九日齐山登高》
唐·杜牧
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作登临恨落晖。
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九九重阳,喜乐绵长
祝天下长辈
喜乐安康,福寿永昌
好事成双不可挡
天长地久岁月长